复合材料在高低温环境下测试拉伸性能的差异及注意事项
一、测试标准与方法
1. 、国际/行业标准
A、ISO 527-4/5:适用于复合材料拉伸试验,规定试样尺寸、加载速率及数据采集方法。
B、ISO 14126:针对复合材料压缩试验,适用于高低温环境。
C、ISO 14129:规定剪切试验方法,包括高低温条件下的测试。
D、ASTM标准:
E、ASTM D3039:低温拉伸试验标准,适用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,规定试样制备、温度控制及数据记录要求。
F、ASTM D5083:高温拉伸试验标准,涵盖温度范围、加载速率及失效判断准则。
G、ASTM D695:压缩试验标准,适用于高低温环境下的复合材料。
2、国家标准:
AGB/T 1040:中国拉伸试验标准,结合国际标准制定适合国内需求的测试方法。
BGB/T 3355:压缩试验标准,规定高低温测试条件及数据处理的细节。
3、测试设备
A、高低温环境箱:
B、温度范围:-100℃至350℃,配备液氮或二氧化碳冷却系统(低温)及电阻加热系统(高温)。
C、温度均匀性:高温下控制在±3℃,低温下控制在±2℃。
4、拉伸试验机:
A、载荷精度:0.5级或更高,配备高精度传感器。
B、位移测量:使用引伸计或数字图像相关技术(DIC),高温下需耐高温型号(如高温引伸计)。
5、夹具:
A、材质:耐高温/低温材料(如不锈钢、钛合金),避免热膨胀导致夹持力变化。
B、设计:确保试样对齐,减少应力集中,高温夹具需防氧化,低温夹具需防冷脆。
6、试样制备
A、标准试样:矩形截面(宽25mm,长250mm),厚度根据材料类型调整(如陶瓷基复合材料通常为2-4mm)。
B、方向:根据测试需求(如0°、90°纤维方向)切割试样。
C、打磨:去除加工缺陷,表面粗糙度Ra≤1.6μm。
D、清洗:使用酒精或丙酮清洁,避免油污影响测试结果。
E、高温测试:试样需在测试温度下预处理1小时,消除热历史。
F、低温测试:试样需缓慢降温至目标温度,避免热冲击。
二、高低温对拉伸性能的影响
1、高温环境(如800℃~1200℃)
A、弹性模量:
初始线性段弹性模量与室温相近,但第二线性段(塑性变形阶段)弹性模量显著降低(如SiC/SiC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第二模量下降30%-50%)。
B、拉伸强度:
强度下降:高温导致基体软化,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减弱,强度降低(如SiC/SiC在1200℃时强度下降约20%)。纤维强度下降:高温下纤维(如SiC纤维)本身强度降低,加速材料失效。
C、断裂伸长率:
增加:高温下基体软化,纤维拔出长度增加,失效应变提高(如1200℃空气环境中,失效应变增加20%-40%)。
D、失效模式:
断口特征:纤维拔出严重,基体开裂,界面脱粘,呈现韧性断裂特征。
微观机制:基体裂纹扩展,纤维断裂,界面滑移主导失效过程。
2、低温环境(如-40℃~-196℃)
A、弹性模量:
增加:低温下基体分子链运动受阻,模量提高(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-40℃时模量增加10%-20%)。
B、拉伸强度:
强度提高:低温下基体脆性增加,但纤维增强效果维持强度,部分材料(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)强度略有上升。
C、断裂伸长率:
显著降低:基体脆性导致塑性变形能力下降,断裂伸长率减少50%-70%。
D、失效模式:
断口特征:脆性断裂,断口平整,纤维断裂为主,基体开裂少。
微观机制:微裂纹扩展,基体与纤维界面结合增强,但低温导致裂纹快速贯穿。
三、测试关键差异与注意事项
1、温度控制
A高温测试:
保护气体:使用惰性气体(如氩气)防止氧化,流量控制在5-10L/min。
温度均匀性:通过热电偶监测,确保试样区域温差≤±3℃。
B、低温测试:
降温速率:控制在3-5℃/min,避免热冲击。冷凝控制:低温箱内湿度≤30%,防止试样表面结霜。
2、数据采集
A高温测试:
非接触式测量:采用DIC技术记录变形,避免高温对引伸计的影响。
数据频率:≥100Hz,捕捉快速变形过程。
B、低温测试:
耐低温引伸计:使用液氮冷却的引伸计,或通过DIC远程测量。数据稳定性:低温下传感器信号需放大处理,确保精度。
3、试样安装
A、高温测试:
夹具预热:夹具与试样同步升温,避免热梯度导致夹持力变化。
试样对齐:使用激光对准系统,确保拉伸轴与试样中心线重合。
B、低温测试:
夹具防冷脆:夹具表面镀镍或使用柔性材料,减少低温下应力集中。
试样固定:采用砂纸或胶粘剂增强夹持,防止低温下试样滑动。
4、结果分析
A、温度依赖性:
绘制应力-应变曲线,对比不同温度下的弹性模量、强度、断裂伸长率。
分析温度对纤维-基体界面、裂纹扩展的影响(如通过SEM观察断口)。
B、失效机制:
高温:关注基体软化、纤维强度下降及氧化效应。
低温:关注基体脆性、热收缩应力及微裂纹扩展。
微信公众号
移动端浏览